第1085章 闻锦色变,闻纪胆寒
中文啦 www.zwla.cc,最快更新大明: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!
在苏谨忙着赚朱棣小钱钱的时候,锦衣卫携大理寺、刑部,很快将刘观诬告案审结。
这一次锦衣卫镇抚司算是彻底臭了名声,尤其是纪纲,在文人嘴里,那就是一条十恶不赦的皇帝走狗。
以往不显山不露水的纪纲,这一次算是彻底把特务政治玩过瘾了。
秉着能杀错就绝不放过的原则,纪纲对牵扯到刘观一案的官员,彻底下了死手。
仅两江被牵扯在内的官员,就高达一百七十三人,这还不算知县以下的主簿、典史之流。
风波最开始,仍旧是从都察院引发。
刘观倒台以后,李仕鲁立即上了辞告,又双叒叕求告老回乡。
可惜朱棣直接批复不准,命他重新执掌都察院,甚至连右佥都御史的职务都空着,完全将权利下放给他,足见信任。
但信任归信任,纪纲收拾都察院的时候,朱棣也是一副完全放任不管的态度。
刘观任右佥都御史的时候,主管文官的弹劾、审谳,而李仕鲁则分管军队。
而这次牵扯到弹劾、诬告苏谨及其学生的案子里的,恰恰也是刘观手下的御史。
李仕鲁那边虽也稍有波及,但一来职权不符,二来有李仕鲁的压制,受到的波及并不算大。
只有几个不大老实的御史,查有实证被捕,其他的无不偷偷松了口气,暗暗感谢老大人的保护。
可刘观这边的御史,几乎被纪纲一扫而空,诏狱都放不下这么多人,硬是从刑部借了一半的大牢关人。
至于为什么不去大理寺借牢房,那是因为大理寺也关满了...
被捕的这些御史中,硬骨头确实有不少,但也不乏一顿鞭子就招了的主。
然后纪纲立即命令锦衣卫,拿着新鲜出炉的名单,按图索骥、挨家挨户的去抓人。
最开始是一些确实涉及此案的知县、主薄,他们确曾暗中勾结本地士绅,对其反抗摊丁入亩之事不闻不问,甚至暗中相助。
但小小一地知县,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胆子?
被拿下之后,这些人压根就没有押回京城,锦衣卫直接就地连夜讯问,拿到供状之后继续拿人。
好信儿的百姓围在衙门口,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官老爷被锦衣卫押着离开。
这场风波终于慢慢波及到了州府,尤其是两江一带,有几个府的官员,甚至被一撸而净、一扫而空。
这一次锦衣卫可算是出尽了风头,大名不止是在官场,在民间都是闻风丧胆,借用一句名言,那就是恐怖如斯,可止小儿夜啼。
擒人风波自上而下,又自下而上,再次波及到了朝堂。
百官无不瑟瑟发抖,再现洪武朝的经典名场面——上朝之前先把遗书写好。
但纪纲用实际行动告诉他,这么做完全是多此一举。
但凡被他查出来的,还写什么遗书啊?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的,连根拔除。
兹要是官员被当朝拿下,不出几个时辰,锦衣卫的抄家大军就抵达其家,上上下下、老老少少一并拿捕,看门的狗都不放过,逮回去炖肉。
这些日子,整个大明无不闻锦色变,闻纪胆寒。
加上这些官员的家眷,被锦衣卫逮捕的人已有数千,眼瞅着就要破万,马上就要再现洪武年间的辉煌。
李仕鲁和任亨泰虽然也恨刘观不辨黑白,纵容地方闹事,对抗新政。
但纪纲这么个闹法也太过分了,这么闹下去,不说影响有多恶劣,官员人心惶惶的,还怎么治理朝纲?
更何况很多地方衙门,人都被抓光了,谁来治理?
内阁的几位首官,无奈之下连夜商议,决定一同上奏劝阻陛下。
翌日一早,蹇义、郑赐、李仕鲁、任亨泰,就连朱棣的铁杆亲信郭资都上了奏疏,请陛下适时控制事态发展,不要继续搞株连了。
哪知朱棣还没说话,刑部右侍郎李至刚先跳了出来,骂这老几位狼子野心,‘欲袒护罪臣乎?’
李仕鲁当场被他气的破了防,当着朱棣的面,撸起袖子就要干他。
蹇义等人也皱起了眉头。
李至刚此人,虽然从始至终都站在苏谨一面,但其未必是为了什么正义,而是看出陛下绝不可能与晋国公交恶。
说白了,就是一场豪赌和投资罢了。
结果他赌对了,所谓的罢黜苏谨,从始至终不过是陛下和晋国公联手演的一出戏,目的就是为了拔除新政路上的绊脚石。
而现在作为获胜的一方,他自然要狂刷存在感,好为自己晋升的阶梯添砖加瓦。
搜捕刘观余孽案中,除了纪纲和锦衣卫,这位刑部右侍郎的存在感一点都不低。
甚至好几次为了和锦衣卫‘抢犯人’,刑部差兵和锦衣卫差点没动起手来。
小人,是这些阁部官员对于他的唯一评价。
但李至刚不在乎,只要他站好了队,做好陛下和苏部堂的忠犬,自然万事无忧。
哪怕苏谨压根没指使他这么做。
面对李仕鲁的老当益壮,李至刚自然不敢,也不屑与之放对,暗骂一句有辱斯文,立马躲得远远的。
开玩笑,李仕鲁虽说年纪大了,但洪武朝走出来的文官,身子那叫一个壮实。
那么大岁数的老头,可胳膊上的腱子肉棱角分明,孔武有力,哪还像个文官?扒了官服活脱脱就是一个屠夫!
面对官员的劝阻,朱棣不以为意,至于他们说的地方无人管理,直接丢出刚刚写就的旨意。
蹇义接过一看,顿时一愣,这...还真是个办法。
朱棣的安排,显然早有准备。
未曾牵涉到此案的官员,将派出各地充任知府、知州,接替前任的工作。
知县及以下的基层官员,将由部分未曾放缺的进士填充,其中又多以北方士子为主。
而主簿以下的官员,则由国子监、新书院派出监生、生员,以‘实习’为名,协助知县治理地方。
这样一来,不仅解决了无官可用的问题,还瓦解了南方士族子弟多占地方官职,结成势力抗阻朝廷的隐患。
而进士、国子监、书院学生,出身又各自不同,天然又形成对立,更方便朱棣控制和制衡。
“实习?这个名头不错,既能让这些书生提前熟悉政务,还能帮朝廷干活,八成又是晋国公出的主意吧?”